《看不见的父权制》
相关视频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浏览量达数百万次。
说到“重男轻女”,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地否认。
我觉得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种糟粕已经很少见到了。
然而,这个新词指出,重男轻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甚至许多独生子女也与不存在的“男孩”作斗争。
怎么理解呢?
一部新电影捕捉到了这一现象。
作为新人导演的首部故事片,该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提名,并入围奥斯卡奖。
感动了很多观众,最后大家都鼓掌。
堪称去年十大电影的剩菜。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部写实巨作——
《真主保佑,是个男孩》
本片的女主角原本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无论是她原生家庭,还是她婚后组成的家庭,她都不认为有什么问题。
她的父母和兄弟对她非常好,她的父亲在去世前给她留下了一大笔嫁妆。
这帮助她和她的丈夫买了一套舒适的小公寓。
婚后,她和丈夫相处得很好。
他们的家庭条件还不错,有房有车。
她的丈夫是一名会计师,她是一名家庭护理员。他们平均分担抵押贷款和费用。
生下女儿后,全家人都非常疼爱她。
虽然她是一名阿拉伯女性,但她从未被自己的女性身份所困。
当她身边有女性叫嚣不公时,她根本无法感同身受。
我可能从来没有想过偏爱男孩而不是女孩。
然而,后来一切都变了。
她的丈夫意外去世。
根据约旦法律,如果成年男子死后没有儿子,他的妻子就不能继承遗产。
遗产由男方家族自行分配。
然而,遗产并不是一笔钱。
这是女主角和她女儿居住的房子。
女主角本来以为婆家会理解她的难处。
没想到对方性情大变,催促她尽快办理交接手续。
他们希望女主角卖掉车子,交出房子,甚至威胁要剥夺女儿的抚养权。
从法律上讲,他们确实有抚养孩子的权利。
女主角无法接受。
由于房子的首付是通过变卖嫁妆筹集的,所以夫妻双方一直平摊房贷。
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法律文件可以证明这一点。
房产证上只写了丈夫的名字。
女主角向娘家求助,却发现娘家的脸色也变了。
她的哥哥说服她把房子和孩子交给他。
她认为自己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寻找新丈夫”。
丈夫的去世打破了她长久以来的幻想。
女主角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看不见的家庭陷阱里。
表面上她没有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但暗地里她却受到了打压和限制。
在原生家庭,她和哥哥接受了完全不同的教育。
他的弟弟从小就被培养成坚强、独立的人。
但她却被教导为人温柔,精通家务,懂得倒茶送水,照顾别人。
婚后的新家庭里,她是唯一诚实付出的人。
丈夫去世后,她发现丈夫在没有告诉她的情况下辞职了,对她不忠,还负债累累。
她赚钱养家,照顾孩子,并做所有的家务,例如洗衣和做饭。
但房产证上并没有她的名字。
她已经不能再依赖娘家了。结婚后,她将不再被视为自己的一员。
当她遇到麻烦时,她的哥哥因为忙于“男子汉的责任”而将她拒之门外。
他还骂她应该赶紧再婚,或者像其他寡妇一样安静地抚养孩子。
这个问题甚至已经蔓延到了下一代。
丈夫去世后,女儿也被视为负担,认为交给婆家赡养也无所谓。
其他人教女儿的游戏是脸上蒙着一块布到处乱跑。目的是让她提前适应头巾。
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生活环境中,女主角的能力被剥夺了,她的存在也被抹去了。
丈夫去世后,她的生活变得困难起来。
家里的车挡住了别人的路。她不会开车,也无法下楼。
没有实权的她,不得不卖掉所有的家产来换取婆家的原谅。
厨房里的一只老鼠就会彻底毁了她。
她必须想办法。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生个儿子。
很多人一提到重男轻女,就会想到落后地区颓废的民风。
但这部电影传达的是——
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蔑视和贬低早已渗透到家庭中,几乎无一幸免。
唯一的问题是你是否能检测到它。
影片中,房子里出现了一只老鼠,女主角吓得尖叫起来,但女儿却一点也不害怕。
女儿问妈妈:“你小时候怕老鼠吗?”
妈妈说:“我小时候什么都不怕。”
“那你现在为什么害怕他们?”
“因为每个人都害怕。”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后来,女主角的两个兄弟来到了家里。
他们非但不害怕,还纷纷帮忙抓老鼠。
显然,女性的弱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外在的家庭、社会、文化环境所建构的。
以重男轻女思想为主的家庭教育,即使没有明显的偏好,也含蓄地重男轻女。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富养女儿,穷养儿子”。
去年的国产剧《正好遇见你》里就有这样的情节。
沉月饰演的女儿很有手艺天赋,却不允许她向父亲学习手艺。
她指出为什么她的弟弟可以学习而她却不能。
父亲否认重男轻女。
“我让她学跳舞,给她买了一辆车、一栋房子作为嫁妆,然后还要照顾她的弟弟,一切都得她一个人做。”
我怎么了?我不能对她做什么? ”
女儿被当作小公主抚养长大,儿子则接受训练,发展各种能力。
很多人误以为这是“重女轻男”,其实是“富妇有德,穷童有德”。
还是他们下意识地将女性视为附属品,剥夺了女儿独立的能力。
结果,很多女性一生都无法独立。她们以前依靠父母,长大后依靠丈夫。
电影中女主角的经历可能会让很多人认为约旦法律对女性很残酷。
但在很多当地人看来,丈夫的兄弟应该拿走遗产,承担起照顾妻子和女儿的责任。这对女主角来说是有利的,也给她一个靠山。
这与“富养女儿”一样,从本质上消除了女性独立的可能性。
当涉及到利益时,女主角看清了自己的真实处境。
事实上,许多女性也表示,她们是在分居或父母病重后才意识到父母重男轻女的。
在我国,尽管民法典明确规定男女继承权平等。
但当家里有房有车的时候,很多长辈仍然理所当然地留给儿子,因为他们认为“出嫁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意味着女儿会让丈夫买房子。房子。
甚至不少人提到,很多独生子女也在与看不见的“男孩”作斗争。
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学习不用太努力”、“事业不用太努力”、“珍惜家庭”等观念。
她们都在暗自将自己与男人进行比较。
这些并不是父母的恶意,而是他们无意中内化了重男轻女的观念。
甚至很多孩子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这种循环会持续到下一代。
近两年,叶一茜等年轻明星也被指重男轻女。
现在很多人都坚信,只要家里有很多孩子,就永远不会有一碗水。
如果改变了怎么办?
片中,女主角即使绝望,也无法像爽剧中那样彻底放手。
她想过利用其他男人来怀孕。
打开约会应用程序并尝试进行一夜情。
或者,向追求你的男同事发送邀请。
但她长期被管教和塑造,终究无法真正做到。
她召集朋友制作了一个假怀孕测试。
但很快就被发现了。
最终,这部电影似乎有一个乐观的结局。
关键时刻,女主角竟然发现自己怀孕了。
因为运气,甚至是奇迹,女主角重新获得了继承权。
她回到了父权社会的运行逻辑,完成了一个闭环。
这不是一种悲伤。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说——
“男人的最大幸运在于,无论成年还是孩童,都要走一条极其艰难的路,但却是最有把握的;女人的不幸在于,她被几乎无法抗拒的诱惑所包围;她没有要求她努力工作,只是鼓励她往下滑去获得幸福,当她意识到自己被海市蜃楼所愚弄时,为时已晚,她的力量已经在失败的冒险中耗尽了。
偏爱男孩而不是女孩从根本上来说是性别歧视。
它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人类文明的痼疾。
它的消亡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
眼下更重要的或许是认清它的存在,撕下它的隐形外衣。
用户评论
就是这道理!每次她有点小失败就说“努力”,“加油”,好像别人都很容易成功一样,别给粉丝们造成不切实际的幻想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很喜欢她的作品,但过度吹捧真的好吗?让她保持谦虚和真诚才能更好!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有些人反应过度了。每个人都有进步空间,她一直很努力,我们应该鼓励而不是批判。况且每个人观感不同,总会有偏好呀!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越来越看不下去了。明明一个简单的错误都拿出来放大解读,还要炒作成什么“突破”?这种行为只会让人觉得虚假和做作!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完全同意!以前喜欢她是因为作品本身,现在觉得那些没必要的浮夸宣传真的很恶心,反而让我对她产生了反感!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的确,过度的捧杀往往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回归理性,尊重她的能力但不应过度吹捧,让她保持真实和初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真的很好吗?我感觉她的才华被过度夸大了,那些所谓的“爆款”作品其实都是走偏了路线的结果罢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与其说捧杀,不如说缺乏正确的引导。粉丝们需要独立思考,理性看待偶像的优点和缺点,不能盲目追随。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不觉得她有做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有些人就是喜欢拿别人的成功来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积极正向的内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理解你说的,那些“粉丝经济”的运作机制确实让人感到很奇怪。我们应该更专注于她的作品本身,而非那些无意义的炒作和宣传!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看到这种标题就觉得很烦躁,别人想怎么支持怎么去支持吧!与其在这里批判,不如多关注自己喜欢的领域!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很多人的态度都是这样的:一方面喜欢她的作品,另一方面也看不惯过度吹捧的现象。这很正常,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看法。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粉丝们应该多理性一点,不要被一些刻意炒作的言论所影响。关键在于她自身的努力和成就,而非那些空洞的赞扬!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完全同意你的观点,过度捧杀会让人失去真正的喜爱之心。与其沉迷于虚幻的包装,不如关注真正优秀的创作和人才!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真的太可笑了!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凭什么被过度吹捧?如果我们都能这样,那每个角落都是“优秀”的人啊?这种逻辑真的很荒谬!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对那些粉丝的言论感到迷惑。难道他们真的相信她的每件事都完美无瑕吗?每个人都有缺点,何况是公众人物!希望大家都能保持理性,学会批评和鼓励!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非要将事情复杂化,一个简单的观点而已,谁强谁弱自然就显现出来了。不必过度渲染,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做难解难懂!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或许每个人对“捧杀”的定义不同,但过度夸大和不切实际的评价确实让人感到不适。让我们关注作品本身,尊重每个人的努力,并拥有更理性、客观的声音。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