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游网提供最新手游APP下载和游戏攻略!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数学家 | 《教育奠定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70位教育家》海归系列线性移位寄存器输出序列例题

发布时间:2024-06-16浏览:5

北大历史上有两位校长是值得我们铭记的:蔡元培和丁石孙。这是季羡林在北大百年校庆上对丁石孙先生的评价。

2019年10月12日,丁石孙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回顾丁先生的一生,他为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改革高等教育,培养优秀青年数学研究人才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们特意从《教育奠定未来——新中国70年教育事业70位教育人物》一书中编辑精选了《丁石孙:一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数学家》一文,以纪念这位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丁石孙

1927年9月生于江苏镇江,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是著名数学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1952年至1983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任教,历任数学系副主任、主任。1984年至198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88年至1991年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93年起在中国民主同盟会工作,1996年任民盟中央主席。1998年、2003年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代数、数论、组合数学,在代数、数论、应用代数、李代数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编写了《高等代数简明教程》、《解析几何》、《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代数导论》等教材。

致力于推动我国数学教育发展

01

丁石孙作为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早在1956年,他就提出要进行数学思想发展的研究,认为这种研究“将有助于正确认识今天的数学,从而指明将来数学发展的方向”。面对当时我国数学研究在某些领域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称道的成就,但整体上离世界先进水平还相差甚远的局面,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主张大批优秀年轻人出国,师从名师,为我国数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同时加强数学教学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982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丁石孙没有把写论文当成首要任务,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他认为重要的、国内尚属空白的数学分支,以期回国后推动中国数学的进步。这一选择得到了1982年5月至6月来华讲学、当时在哈佛大学任教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格里菲斯的肯定。他说,丁石孙是他见过的唯一一个在国外访问时专心学习而不是忙着写论文的中国学者。

当时,丁石孙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消除数学文盲”的任务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事实上,科学正日益呈现“数学化”,数学水平是一个民族科技水平的标志。充分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大力加强数学教育,不仅是数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的任务,也是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紧迫任务。

不断探索数学的发展道路

02

1、深入探索,开展数学教育思想研究。

对于如何分析、梳理数学教育思想,丁石孙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以数学发展的每个阶段为对象,研究在数学发展的每个阶段人们对于数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与当时数学发展的状态的关系,与当时社会和一般的哲学观点的关系,以及这些观点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此外,研究应一直延续到数学发展的现在;最后,应依据数学发展的规律,研究在当今工业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学的发展方向。

线性移位寄存器_线性移位寄存器输出序列例题_线性移位寄存器例题

第二,研究古今中外的伟大数学家。丁石孙认为,著名的数学家往往对数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研究他们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他们对数学的看法,研究他们的哲学观点。可以肯定的是,既然他们能在数学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中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我们应该首先研究那些当时开辟了新领域、提出了新概念的数学家,因为正是这些数学家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第三,由于数学概念的发展标志着数学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深度,因此研究一些重要概念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发展过程中,一般数学概念的范围不断扩大,含义逐渐明确,同时其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也不断显露出来,以致内容日益丰富。因此,丁石孙认为,了解一个概念的发展过程,了解每一步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动这个概念的发展,提出新的概念。同时,由于数学概念反映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每个概念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进行哲学分析,也应当是研究的内容之一。

2.追溯历史,探究不同时期数学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探讨数学与教育的关系,丁石孙梳理了国内外数学发展的脉络,通过追溯历史,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形态和文明传统的数学教育,着重分析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数学教育的内容;第二,人们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看法;第三,数学在整个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数学在教育中的地位。丁石孙说:“只有研究了数学发展的历史,才会发现一切数学概念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在《数学与教育》一书中,概括了古代东方、古希腊、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数学教育的成就和特点,细数了不同教育体制下数学教育发展的渊源,总结了国内外不同流派数学家的教育理论,以期为今后数学教育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丁石孙通过考察中西方数学教育、数学观的差异与比较,试图对中西方文化、科学和数学发展的差异作出解释,希望从一个侧面看到数学和数学教育对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影响。

3.具有国际视野,组织编写国外数学著作。

改革开放后,国家掀起了出国留学、研修的热潮,丁石孙也曾赴美国深造。回国后,虽然在北大担负着繁重的行政、教学工作,但他从未懈怠过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致力于编纂数学领域的优秀国外著作。他参与编纂的主要国外著作有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第三卷上)》、鲁桑的《解析集合论及其应用》、希尔顿的《同调论》、范德华登的《代数学I》等。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03

丁石孙曾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即国家如何管理学校,学校本身如何改革。他认为,我国当时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对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不能研究太多,更不能单打独斗,要加强相互合作。因此,首先需要的是学科改革,其次是大学教师的培养,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的分权化。

作为北大校长,丁石孙宽容大度,举止安逸。他着力食堂改革,推动管理科学中心,创办北大方正,都向我们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他强调严明的治校之道,但也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宽松的环境。他曾写道:“到了北大之后,我从一些前辈学者的治学作风、同事们的处事原则,以及大家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思想自由、开放,清晰地感受到北大精神的存在。”他认为,“科学民主”、“兼容并蓄、求同存异”都是“北大精神”,但最重要的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自由发展。

以上内容摘自《教育奠定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70位教育人物》(湖北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周洪宇著,本册主编周洪宇著,本册副主编刘来兵著)《丁石孙:一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数学家》(郑晶晶著)编纂节选。

我们将继续在本书中介绍更多具有留学背景的教育人物,敬请期待。

来源 | 中国学者

留学事业谱写辉煌篇章

中国学者网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刊

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专题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