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猪期货上市,业内人士认为,生猪期货价格走势体现了市场对未来生猪供给逐步恢复的预期,不少市场人士也担心生猪生产恢复后,供需形势会快速逆转,出现大起大落。养猪账该怎么算、生猪“多、少”问题如何解决等成为业内热议话题,因此需要适当提示风险。
社会资本要妥善处理好扩畜增养殖问题,在推动产能恢复的同时实现转型升级,避免“一窝蜂涌上来,一窝蜂涌出”的现象。要加快现代制度建设,不能因为养殖用地政策放松就片面扩张,不能因为环评承诺制就放松环保硬性要求,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发展养猪业要摆脱只顾一隅的思维定势,不仅要考虑眼前账,还要考虑长远账。养猪没有税收却有污染风险,大家都想吃肉却不想养猪,一些地方甚至此前创建了“无猪县、无猪乡”。然而,猪的缺口导致价格上涨,猪超周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对于主产区来说,生产和调运粮食是对国家的贡献,生产和调运猪肉也是对国家的贡献。要把养猪生产提升到更高的位置,像抓粮食一样抓养猪。
对于养殖企业来说,也要走出赚快钱的心态。目前行业稳步进入政策宽松期,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19项,加之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平稳,截至2020年11月底,母猪存栏已恢复到2017年的九成以上,超出预期。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是近年来生猪产能最高点,意味着保供给、稳价格有信心。按照养殖周期,2021年三季度生猪出栏量将达到正常水平,价格整体回落已成为市场共识。
一方面,生猪回升势头有待进一步巩固。全球猪肉贸易总量约800万吨,不足国内产量的15%,2018年及之前,猪肉进口占国内产量的比重从未超过2%,在保障国内供给的背景下,生猪产能恢复仍显不足。对各地区来说,今年要继续稳定养殖用地、环评承诺制、贷款担保等主要扶持政策,给养殖主体吃一颗定心丸。目前仍在建设的规模化养猪场要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投产,带动中小养殖户发展生产。
另一方面,一些养殖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增大。养殖规模越大,潜在收益越大,但一旦遇到价格波动或者动物疫病,风险也越大。我国生猪养殖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设施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在市场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一些企业理性度不够。应加快全流程现代化体系建设,不能因为环评承诺制而放松养殖粪便污水处理的硬性要求,不能因为养殖用地政策宽松而盲目扩张,不能因为非洲猪瘟疫情平稳而降低生物安全要求。
我国生猪价格波动较大,是因为产业质量不够高。一是规模低,全国销售的肥猪有一半由散户提供,占总量的99%,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仅有16万个左右。二是产业化水平低,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相互脱节,缺乏利益共享的共生机制。社会资本养猪看到了产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和转型升级机会,在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散户方面也应该有所建树。
过去政府部门在增产手段运用上比较成熟,但促进供需平衡的调控力度不够。但此时价格过低,必然导致彼时价格过高。当行业受到外部因素冲击,无法靠市场力量恢复到供需平衡状态时,政府就需要加强调控。如果说粮食供给的重点是增加产能,那么生猪供给的重点就是储备产能。要围绕产能储备优化调控手段,以大企业为重点,增强逆周期调控精准度,确保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要让消费者买得起、让农民满意;要让主产区养猪有钱赚、要保证主销区的肉类消费。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乔金良),原标题:《资本养猪应避免“冲进冲出”》
出品/刘志奇 总编辑/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