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游网提供最新手游APP下载和游戏攻略!

书法史|春秋战国碑文书风研究四方连续图案花纹

发布时间:2024-07-06浏览:9

新书友请点击上方红色按钮“关注”↑↑↑

六月.

二十八

文/品路斋

没有远大的志向,就没有光明的未来;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伟大的成就。

优雅大方

刻铭系统的篆书从商代开始,一直发展到西周早中期。由于记录功绩、颂扬美德并传给后世的庄严目的需要,它逐渐由威严、严肃的风格向凝重、规整的方向发展。其在书法形式上的表现是逐渐脱离了模仿书法的格式,笔画日趋均匀,字体大小、结构日趋平整统一,布局日趋齐整。

西周中期的《壁板》、西周晚期的《毛公鼎》等都是此类铭文的典范之作,而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百盘》则在这种形式上,独辟蹊径,呈现出一种轻松明快的风格,这种新风格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碑文端庄典雅风格的前奏。

▲ 实际墙板

▲ 墙体书法

▲ 毛公鼎真品

▲ 毛公鼎拓片

▲ 毛公鼎拓片

▲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郭季子白盘书法

这种书体是春秋战国时期碑刻书体的正宗,延续了周王室的传统格式。西周晚期以来,奴隶制逐渐衰落,作为奴隶主阶级神权统治象征的礼器制作往往粗糙朴素,器形纹饰趋于简化、规范化。青铜器纹饰开始出现新的特点,由严谨走向粗放,神秘诡异的色彩消失,出现了朴素、安逸的风格。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等退居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千曲纹、波浪纹、环带纹、鳞纹等新纹饰。

春秋以后,诸侯国争霸,地方经济和文化艺术逐渐脱离周王室的控制,独立发展,诸侯国文物增多,王室文物则急剧减少,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

青铜器开始由礼器向日用器皿转变,由专用品向普通工艺品转变,如铜镜、带钩、钱币、印章、竹节等大量出现,金银镶嵌工艺得到发展,用冲压方法制作花纹,富有生命力的人体活动出现在青铜纹饰中,不仅标志着春秋战国青铜工艺的新成就,也体现了这个时代活泼自由的新艺术风格。

与此相应,书法也出现了新的风气。春秋战国时期端庄典雅的正体书法风格,虽然承袭了前代,但气息与韵味却相差甚远。整体风格特点是端庄而不严谨,轻松灵动,清丽秀美。有些作品还明显流露出地方风格,即偏旁结构中夹杂着一定的地域性书写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六国古文字的不连贯性。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秦公钟》、《秦公圭》、《宗抚盘》、《石鼓铭》、《陈满圭》、《陈春赋》、《鄂郡齐节》、《秦都护府》等。其中,前三者及秦都护府为秦国文字,具有共同的体裁和风格特征。秦书及其体是周王室正统书体的新变种。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襄公七年,秦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齐封之地。这里原是周人的生活区。毫无疑问,秦国吸收了周文化,并加以发展。

从秦代书法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来看,也可以看出其继承了周代书法。从秦公簋(春秋时期秦代青铜器。铭文共10行,每行5字,第8行和第10行有6字重复。盖文共5行,每行10字。盖边有刻文,每行9字)可以看出这一点。

▲秦公圭,春秋中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 秦公圭器身铭文

▲ 秦公圭盖铭文

《石鼓铭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刻于石上。年代从秦襄公、秦文公、秦穆公到秦献公十一年不等。十面鼓上的文字应有七百字左右,现存仅二百七十余字)

▲ 石鼓实物

▲石鼓文(开篇)(北宋拓片),每块高18.0厘米,宽10.4厘米,日本东京三井记念美术馆藏。

“秦都虎宝”(虎符呈行走状,昂首卷尾,上有9行金文,40个字,为秦惠文王时期的铜虎符)

▲秦都护府是真正的秦朝文物

这些作品在端庄典雅的基调上有所变化,形成了笔墨流畅、姿态舒展的秦式篆书风格。

对比可见,秦宫圭宽广刚健,显得大方清新。本件作品的特别之处,是每个文字都有印纹,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创造的一种新的装饰手法。用印版将花纹压在湿陶模上,然后向四面展开,形成四面连续的花纹。此法也用于铭文的制作,所以每个文字都有格线,但线条并不清晰,而是时隐时现,在构图上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成为本件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而这都是工艺水平所致。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与秦宫圭相比,显得格外沉稳庄严,堪称秦石刻的先行者。

秦都虎符上的铭文,呈虎形排列,布局错落。其结构方正,笔画或直或曲,皆刚劲挺拔。因采用金嵌工艺,先将文字镌刻在虎身上,再嵌上金丝,最后压平打磨,故格外引人注目。

四方连续图案ai_四方连续图案_四方连续图案花纹

此外,有疏朗刚健的“陈满圭”(战国早期齐国青铜器,铭文4行21字);有文雅清新的“陈春甫”(战国齐国青铜器,铭文7行34字); 圆润华丽的有“鄂军旗节”(战国中期楚国青铜器。器身镶金,形似劈开的竹节。有舟节2个,车节3个。器面分上长下短两段,镌刻8条阴线界栏。每条舟节铭文9行,每行18字,共164字。每条车节铭文9行,每行16字,共147字。为楚国水陆通关令牌)。“鄂军旗节”铭文因采用镶金工艺制作,显得格外耀眼夺目,气势磅礴。

洒脱型

以上这些作品,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地域书法风格。书写镌刻,自由奔放,充满自然情趣。尤其是楚国小铜器上的铭文,出土数量日益增多,十分精美。“自然”的情趣体现得最为充分。如“楚王鼎”(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器铭文带,共22字),书法横行,姿态开阔多变,笔法流畅爽快,神采飞扬,令人神往。楚器中这样的书法作品还有很多,形成了楚书光辉灿烂的一大风格,在书体史上熠熠生辉。

▲ 楚王鼎上的书法作品之一

▲ 楚王鼎上的书法作品之一

另一件著名作品是曾记无袖壶(春秋末期曾国青铜器,铭文5行39字)。书法竖行,笔法古朴随意,豪放不羁,犹如一个披头散发、衣着凌乱的野人,十分有趣。这是楚文化的一个方面。楚文化充满神秘色彩,其充满理想与幻想的文学艺术也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 曾记无绣壶实物书法

在著名的楚帛画《龙凤图》和《大夫骑龙上天图》中,作者的想象遨游宇宙,表现了奇妙神奇的幻想和精神寄托,寄希望于神鸟神兽“引魂上天”的理想境界,不禁让人联想到屈原诗歌的浪漫情调。

▲ 龙凤图

▲ 医生骑龙上天图

楚金文的书法情趣,也是一种浪漫情调,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理性的约束,也不是法律的体现,而是自由流露的感情与情绪,这是楚国这类书法风格的独特价值,超越了当时书法对理性与政治教化的强调,表现了个性与人性。

《恭城德寿丘石刻》(战国时期中山国石刻,碑文共2行19字,刻于一块自然形状的石头上)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之一。它看上去像是随手刻的,并没有用朱墨书写,由于石头较硬,刀法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较长的直线和圆润的部分有笨拙、不协调的感觉,在书法上营造出一种朴素、随意、无拘无束的自然意境。

▲ 恭城德寿丘石刻实景

这一类作品与前一类端庄典雅的作品,体现了随性与刻意两种写作心理状态,艺术美感的境界也不同。这一类作品具有自然美,是偶然而无意中获得的;前一类作品具有策划美,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技巧和审美追求,又受一定庄重格式的客观因素所限。这一类作品的美感是无意识的,而前一类作品的美感是有意识的。

多彩装饰型

春秋晚期以来,青铜器不仅由上述礼器变成了生活用品,纹饰也日趋活泼多样,书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出现了纹饰文字。

此时,人们的艺术审美眼光已不再局限于书法本身的规则,而是把书法与器皿造型、纹饰的艺术美联系起来,根据纹饰的要求改变文字的形态,使文字也具有纹饰的意味,而不单单是事件的记载,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花体书法(即所谓鸟虫文)盛行的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书法的装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夸大笔画的长度和弯曲度;二是在笔画的末端或中间加上某种装饰,如鸟虫造型。前者是把整个字用线条抽象地处理成爬行动物的样子,后者则是把某个部首或笔画形状处理成鸟或昆虫的样子。这种艺术化、装饰性的书法风格,就像今天的艺术书法一样。用这两种方法创造的书法风格,可以统称为“鸟虫书法”。

这一时期鸟虫文作品有第一类,如《王孙懿者钟》、《燕儿钟》、《蔡侯盘》、《曾侯乙墓钟》等;第二类,如《越王周居剑》、《王子午鼎》、《蔡侯禅剑》、《中山王三鼎》等。

前者中,《王孙懿者钟》(春秋徐国青铜器,钟鼓部分共19行,116字)与《燕儿钟》(春秋徐国青铜器)为同一人所制,风格相近的还有《曾侯乙墓钟》(战国楚国青铜器,前钟部分共3行,31字)。

▲ 太子子孙的钟

这三件器物的铭文书法风格,都以夸大文字修长为特点,加强曲线流畅的动态感,形成一种秀美飘逸的姿态。另一件蔡侯盘(春秋末期蔡国青铜器,铭文16行92字)则代表了这一类作品的另一种风格。其器形修长,布局尤为工整,直笔都极为挺拔细密,曲笔往往中间平直,在弯曲处非常有力,形成一种秀美、雄健、庄重的风格。

▲ 蔡侯盘

后期作品中,《越王周巨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铭文2行8字)与《蔡侯禅剑》(春秋晚期蔡国青铜器,铭文2行6字,正反两面共12字)风格相近,笔画的曲折、粗细使部首形成鸟虫形象,字体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字行间距宽,结构修长,做工稳健,形成一种凝重华丽的风格。

▲越王周居建书法

太子武鼎(春秋末期楚国青铜器。铭文共14行84字)代表了另一种风格。其主要特点是字形结构修长、大小适中,字的正面和侧面变化多端,笔画锋利,笔画的厚重感往往在中间夸张,笔画的弯曲变化表现出强烈的流动性,营造出一种奇异而浪漫的意境,体现了楚书法的独特性。

▲ 武丁太子

“中山王三器”(战国中期中山国青铜器,自盖至腹,共77行铭文,每行6字,有重复文字,共计469字,是战国青铜器中文字最多的器物)的风格特点是文字修长挺拔工整,上紧下松,笔划挺拔,锋利如针,用笔极其明快,曲笔十分流畅,充分利用部首结构的多变性,创造出各种似鸟非鸟的造型进行装饰,整体风格秀美精湛。

▲ 中山王三鼎之一

花鸟虫鱼等花体书法的出现,是工艺纹饰艺术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其特征体现在文字形态上的各种外在修饰,与书法形式美的本体内涵与表现有很大区别,因此只能算是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并未对后世书法产生积极影响。

科普知识:黄金和白银的错配

金银镶嵌工艺是中国古代汉族金属制品装饰技艺之一,最早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用于装饰各种青铜器皿、车马具、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纹饰。

金银镶嵌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一门精细工艺,但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概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比青铜工艺的发展晚了一千多年。它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一出现就迅速在民间流行起来。

2014年,金银镶嵌工艺作为传统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没有远大的志向,就没有光明的未来;没有艰苦的努力,就没有伟大的成就。——荀子《劝学》

- 结束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