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壳外有一个新世界
——新余市北部新区建设回忆录
市政协原主席孙起珍
1983年7月,新余县从宜春专区划出,撤县复市(1960年曾为地级市,1963年撤市复县,所以这次叫撤县复市),辖分宜县。复市之初,市级领导干部要在原县招待所办公、居住,所以需要尽快修建市级机关办公楼和住宅。当初因资金不足,又想节省土地,计划在浙赣铁路以南的旧县城进行就地改建建设,在原县委后面的一小块地上做了市级办公楼和宿舍的规划设计。 即将开工时,有干部向市领导提出意见:领导要有远见,市级机关应该建在铁路以北的空旷地带,老县城太狭窄,无法发展,还要交大量的拆迁费。
▲1985年建成的市委、市政府大楼。通讯员周瑞生摄
此前,我刚从福建省三明市召开的全国中小城市文明建设现场会回来,向市委(我当时是市委副书记)汇报了会议精神,说三明市是一座美丽、宽敞、文明的新兴城市。于是,市委派时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锡福、市委副书记彭红松到三明市视察。汇报回来说,三明市摆脱了原县城的桎梏,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土地,建设了一座新城,宽敞明亮,街道宽长,沿街绿化,公园广场,商场酒店相互辉映,极具现代意识和精神。
▲北湖公园旧址。通讯员周瑞生摄
干部们的意见和三明市的启示感动了市委、市政府领导,于是召集党政领导开会,重新研究城市建设问题。大家认为,不能只考虑现在办公楼的建设,还要考虑今后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有远见,为子孙后代着想,开辟新的建设区域,做好长远的城市建设规划。时任市委书记的张英祥说:“要冲破‘鸡笼’,建设一个鸟语花香的新城。”于是他们放弃了在原县城建设的计划,集体视察铁路以北,选定了20多平方公里的荒芜郊区作为新城建设区,修建了铁路立交桥,把南北城区连成一个整体。
▲20世纪90年代的北城人民广场,草地斑驳。通讯员周瑞生摄
当时,领导班子特别是中层干部的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甚至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老县城有基础,新旧房子可以一起用,很快就能落户,特别是老城区的商业、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都已现成,生活方便。但在新区建设中,各种生活、文化设施不配套,不方便,市里又拿不出大量资金配套建设。有的单位甚至抢着在老城里打墙基,开始盖房子。市委领导去劝阻。市委召开中层干部会议,宣布凡违反市委、市政府在老区盖新房子的决定,一律给予纪律处分。新余军分区带头,提前在北区修建营房,起到了带动作用。 确保了整体搬迁计划的顺利实施。
▲1985年建设中的城北干新路(现仙来大道)。通讯员周瑞生摄
达成共识后,由市城建局负责规划,同时成立城北新区建设指挥部,时任市委书记张英祥任总指挥,时任常务副市长梁孟海、我任常务副指挥,后来又增设了时任市委秘书长于志任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时任市政府秘书长熊世俊任办公室主任。为了争分夺秒,争取市级机构尽快落户城北新区,基建队向市内外招标,市内外20多个基建队参与建设。
▲20世纪90年代的赣新路口。通讯员周瑞生摄
1984年9月,北城新区建设开工,首建的是城市中心大道——干新大道。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发现过了三个多月,总体布局规划还没出,只在搞市委、市政府的社区规划。原先的打算是先把各个社区规划好,再花十多万元请省规划院来做总体布局规划,搞好的话大概半年就能搞定,社区规划要一两年才能搞定。指挥部着急了,立即开会,指出任何城市建设都要先有总体规划,再搞社区规划,只有社区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不能服从社区规划。于是就向当时指挥部工程师张廷富、许振中征求意见:“没必要花钱请省规划院,能不能规划好?” 他们说我们也是干这一行的,领导信任我们,我们一定能行。于是决定不请省规划院来,让他们负责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拿出一个总体布局规划。他们很认真负责,和指挥部办公室的同志们一起吃住都在工地上,日夜操劳,不负重托,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拿出了一个很有远见的总体规划。然后他们发动各市直单位按照指挥部的规划要求,划定自己的小区,在指挥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很快拿出了自己的小区规划。同时,时任市政设计院院长彭元耀、高级工程师张志道分别对办公楼和住宅进行了设计。规划、设计一出台,施工现场就轰轰烈烈地铺开来。整个施工现场很快就掀起了一股抓质量、抓速度的热潮。 几十个基建班子展开竞赛,指挥部同志天天抓质量、做表率、促改进,整个新区建设既高潮迭起,又扎实推进,仅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于1985年底把北城新区建设到一定规模,走出了蜗牛壳,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2006年改造后的仙来大道。通讯员周瑞生摄
省有关领导来视察时,称赞新余城北新区建设是“深圳速度”。
这项宏伟工程,是自力更生、快速、高效、节省地完成的。省政府只给办公楼建设补助70万元,全部建设投资均自筹。时任市财政局局长的张建荣,多次到财政部争取到当年列入的城建费征收项目,当年就投入城建资金500—600万元。市直各单位也各显神通,到国家、省主管部门争取到大量资金。加之施工队伍多方招兵买马,实行招标竞争,所以工程建设质量好,造价低。
▲北湖公园。记者吴彦月摄
因为是在荒地上修建的,所以规划框架考虑到了发展的需要。主要街道宽度超过50米,每栋居民楼间距超过24米,房屋与道路之间有绿化带,办公区和生活区成为花园式社区。住宅的设计也很有创意,每户居民一楼都有一个高约2米的地下室,方便存放自行车和杂物。这个设计图后来被周边市县作为参考,也修建了地下室。整个新区的框架宽敞,为将来城市的建设、改善和美化奠定了基础,不需要做大的改变,可以有序地发展。
▲记者谭建荣摄
做任何事都要有远见,要立足高处,为子孙后代着想。建设不像修修补补,先修后修,急用先修。建设新城是百年大计,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远见是领导者应有的谋略和眼光。如果新余在建立之初没有远见,现在还只是城南老县城的一隅,可想而知会变成什么样子。